在遂昌,有一種當地百姓口中的“苦花魚”,已經絕跡了20多年。它對水質要求極高,一般生活在海拔300米以上的山澗溪流中,是判斷溪流生態系統水質優劣的重要生態指示物種,也被稱作“清流女王”。而最近,在遂昌縣垵口鄉石倉村,消失多年的“苦花魚”回來了,還成了當地的一寶。
石倉村的村民,對“苦花魚”有着特殊的感情。上世紀70年代,穿村而過的溪流石倉源裏活躍着“苦花魚”。春夏之交,它們都要溯游產卵,村口三四米高的壩上,上百條魚一同向上飛躍的壯觀景象,曾引得村民紛紛趕來觀賞。 然而,上世紀80年代,村裏出現電魚、毒魚之風,河道里的水生物日漸稀少;人們的環保意識並未隨生活水平一同提高,河道里的垃圾開始氾濫。到了上世紀90年代,溪水變色,成羣的“苦花魚”也消失了。 “‘苦花魚’是台灣鏟頜魚的俗稱,主要分佈在浙江、安徽、福建和台灣等地,個頭不大,但是對環境變化很敏感。”浙江師範大學特種水產研究所副所長頡志剛深諳這種魚的習性,他説,該魚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,這也是其在遂昌絕跡20多年的原因。 但如今的石倉村已不同往日,“這些都是山泉水,能直接喝!”垵口鄉人大主席應文軍用手舀了一捧溪水喝了起來,記者也嚐了一口,清冽中帶着甘甜。 好水不是一天養成的。2013年,石倉村作為鄉里的垃圾分類試點之一,所有垃圾實行定點投放收集。為了改善河道水質,當地還成立了巡河護衞隊,投資3100萬元,整治了長達12.8公里的河道。“不僅‘苦花魚’回來了,有着‘水中大熊貓’之稱的桃花水母也大量定居此地,我們的河活了!”看着眼前的清流,應文軍感慨萬千。 “苦花魚”嘴小、身長、肉多,主要以矽藻、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。一年的小魚長不過三四寸,之後越長越慢,五年才可生長至30公分左右。幾年前,村民翁永其在山頂人跡罕至的溪流裏,發現了“苦花魚”。那次,翁永其專門帶了幾條魚下山,留作魚苗。 在清澈見底的養殖池裏,翁永其的“苦花魚”已經長成幾兩重的“大魚”。這些魚苗,經過培育現在已有了幾十尾。 不久前,有位上海客人花了500元買了5條魚。這讓翁永其萌生了一個想法——養殖“苦花魚”:“以前是沒條件,現在村裏的水質好了,好山好水好風景,組合到一起,不就是一個致富門道嗎?” 這一思路也在垵口鄉鋪展開來。這幾年,鄉里依託良好的生態河道環境,借力工商資本,發動羣眾自主創業,開發了神龍谷漂流、小水電等項目,發展水域養殖業,着力打造十八里翠沿河美麗經濟帶。 “對我來説,‘苦花魚’是一種象徵,那是我兒時的玩伴回來了。”對於生性活潑的“苦花魚”,翁永其打心眼裏喜歡。所以,不管是治理河道還是垃圾分類,他總是第一個打頭,為的就是環境好一點,“苦花魚”能借着好生態找到回家的路。如今,他的願望成真了。 來源:麗水日報 記者 麻萌楠 朱敏 通訊員 廖浩平 |